编者按
20年风雨兼程,20年甘苦与共,20年创新发展。从一片荒芜到巍巍学府、从艰难创业到昂首阔步,从2000年奠基至今,学校已经走过了20年的奋斗历程。今夕回首,凝望学校成长发展的每一个足迹,都凝聚着我们共同珍藏的美好记忆。在学校成立20周年之际,每一个亲历者都希望用笔墨、影像把这20年的珍贵记忆记录下来,以纪念曾经的共同奋斗、以激励今后的砥砺前行。
《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建校20周年文集》精选文章已陆续在学校媒体平台刊发,今日刊发的是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原党委宣传部部长/品牌发展部部长/校工会副主席王双撰文《大东软“启示录”》。
大东软“启示录”
作者:王双
人生如爬山,当历经漫长,俯瞰山川河流,所有过往的沉浸都化为简单而深刻的领悟。如果牛角山有记忆,它不一定会为二十岁的大东软出一部《高光时刻》的集子,而是将镜头投向每一步平凡的跋涉,或许会是一部叫《平凡录》的大电影,而每一位参与者都是出镜者。
回望那些参与大东软成长的日子,有人说那就是工作,我却分明觉得那就是一种生活。零散记录七个涌上心头的大东软生活启示,为十五年的东软生涯做一个思想的标注,也以此作为她二十岁生日的致敬。
●青春即成长●
大四就来到大东软工作,的确错过了好多“散伙饭”。后来时常和同事开玩笑说:“若不是早毕业几年,恐怕简历都进不来。”从22岁到37岁,有人说:“你把最好的青春献给了东软。”我回答:“东软何尝不是把最好的青春献给了我。”当个人的青春和组织的青春相遇,多少沟坎曲折也掩盖不了其中的朝气蓬勃。
青春是什么?是年龄?是阶段?是梦想?我觉得青春即成长。因成长,我们永在青春的进程中,因失去成长,我们再年轻也已老态龙钟。如果要为尚未结束的青春定论,我觉得青春的真正况味不是付出的含辛茹苦,而是成长的激越沉实。当我们用“成长思维”看待自己和所在的环境,所有的“苦”都在酿造“甜”,所有付出都在化育着获得。
我以前常常对小伙伴和社团的学生们说:“成长是不变的主旋。”谢谢你大东软,让我的青春饱含成长感。
2019年6月:与品牌小伙伴们的合影 ,成长是大家不变的主旋
●团队即我们●
在大东软,“团队”是经常被提及的名词,团队建设、团队精神、团队绩效答辩、团队主任……一下子能脱口而出一连串带“团队”的名词,可见“团队”之于永葆创业品格的大东软何其重要。
反观自己,能够收获组织信任带团队,是特别且最重要的历练。全权负责一个部门的工作是产假归来,“孩子妈”和“部门负责人”两个角色同时新增,收获的不是双重的压力,而是双重的能量赋予。“孩子妈”让我的性格更包容,而“部门负责人”则颠覆了自己的沟通模式、工作模式、思维模式……从只需独当一面,到勇敢在工作中领舞,所有的“我”都变成了“我们”。鼓励工作中所有的“英雄主义”,也尊重所有的“默默砥砺”,作为能量共同体,我们为每一个伙伴的高光时刻鼓掌,也能在任何一次工作缺位中彼此默契补位。
不斤斤计较、不患得患失、不夸夸其谈,团队的格局决定团队的氛围、气质和工作成效。“不唯上,不唯书,只为实”,秉持这个团队工作基准,氛围很难不和谐,工作很难不走心。和谐走心的团队生活,值得独自回忆和愉快分享。
2017年4月:在工会活动的筹备和参与中确信一个组织管理温度的可贵
●高光即平凡●
曾经收到不少人的羡慕,说:“你们的工作真好,都是别人‘看得见’的工作。”想想的确如此,品牌是窗口工作,文章的署名、照片的水印、晚会的节目单……我们对每一个工作人员都会尽可能给予署名。署名看似是一种对创作者的尊重和鼓励,实际上更是一种创作责任的体现。没有背后的扎实努力、如琢如磨,就不会有发布后的实事求是、见解深刻、刷屏点赞,品牌的“窗口”甚至可能会引来舆论的“洪水”。
所以,每一个被看见的“高光”瞬间,都源自无数看不见的平凡努力。不为“被看见”工作,我们的工作就终究会被看见。这,也是大东软无形中传递给我的智慧。
2012年12月:新浪教育盛典,感受东软教育的高光时刻
●原创即实干●
在大东软十五年的品牌工作经历,“原创”是我和小伙伴工作的压顶石,甚至自己工作多年后,仍然常常在收到稿子时选取一两段在网络平台进行搜索。为一篇深度文章殚精竭虑,为一次创意策划争执不休,为一个高光时刻夜半不眠,为一次全新视角的影像拍摄而推倒重来……是的,在互联网信息颠覆传统传播格局的今天,对于工作的原创性,自己似乎有那么一丢丢偏执。
反观大东软的二十年发展,五元知识结构、1321、TOPCARES、OBE-TC、混合式教学改革……正是这种“原创”精神让一所全新大学另辟的“蹊径”成为更多人并肩跟随的“大道”,对于每一个身在其中的人,原创精神都应该是工作和学习的重要秉持。想不被超越就要坚持自主探索,这是大东软教给我的,也是自己漫长工作的验证。
我认为最好的实干,是不东张西望、不东施效颦,深耕自己的领域,思考不停、创新不止,就会撑起属于自己的一方广阔。重复无趣,这本身就违逆了人的好奇天性,作为“魔法学院”的大东软,更是需要无限创造来激活无限可能。
2008年:新年晚会合影,在“东软春晚”的幕后体会大东软的文化能量
●品牌即担当●
大东软二十年,已然成为民办教育的一面旗帜和教育创新的一份样本,也愈发磨砺出东软教育的独特品牌。做品牌工作近十五年,对“品牌”二字的理解不再拘泥于书本。品牌是什么?是独特符号?是独家记忆?是综合软实力?当然都是。但成为品牌,我觉得最重要的品质是“担当”。
敢于回答教育之问,敢于承担家长之托,敢于破旧立新、在繁华之外守住拓荒者的孤独,敢于在嘈杂质疑中笃信当初的选择……这种担当,我在汶川地震后欢迎成都东软学子复课的忙碌中感受过,在每一年毕业季学生的泪水和拥抱中感受过,在见证一轮又一轮东软教改的艰辛过程里感受过,在每一个用心传递东软声音的平凡守望里感受过,正是这种担当,成就了大东软的精神气质和品牌力量。
而有幸曾与伙伴们为她记录每一程的勇敢和担当,用文字、影像和品牌时刻的创造传与世人,是最欣喜的事情。
2008年6月:在复课工作筹备现场感受东软教育的担当
●工作即生活●
总会有人说:要做好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可是,看看大东软的园子里,素质教师7*24小时都要处理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种种诉求,专业教师白天上课,课余带学生竞赛和项目实践,我所在的职能部门的同事也经常沉浸于当下的工作,模糊了工作和生活的界限。再回想自己和小伙伴一起工作的状态,晚上十点还在为重大活动的当日推送做最后的调整,大年三十儿看春晚也要隔空群议一下舞美亮点和节目主题,逛街购物经常拍下好的创意广告群内分享、头脑风暴……我终于领悟,工作何止是工作,它分明就是我们的生活啊。与其在“走钢丝”的平衡状态中浑身紧绷,倒不如看清工作之于生活的意义。
教育本身是爱的事业,它带给每一个投入者以幸福感,不知不觉间建构起每一位教育者的精神世界和生活底色,有一份充盈着爱的工作,生活大抵也会深情满满。
2014年:新闻社小伙伴的毕业合影,每一位师生都是大东软品牌的建设者和共享者
●静气即底气●
十五年伴随成长的大东软已像生活多年的故乡,成熟的工作网络、四季常新的校园,教学相长的工作体验,还有一群可敬可爱的人……十五年扎根、成长,自己和这个校园似乎有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殊存在感。十五年,只是静心挖掘领域内的内涵,努力和同事们一起追求专业本身的魅力和价值,感受品牌与大学文化的活力与深刻,锤炼着品牌工作者的思想高度、人文温度和专业精度。正是十五年里在大东软修炼的“静气”,才有了如今探索自我的“底气”。从教育品牌到多业态的品牌探索,从东软校园到更多元的商业环境,在东软形成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职业习惯都已经内化成自己的一部分,并在全新的自我探索阶段成为绵长而有力的能量。
反观,亦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相识。重新审视过往,审视自己,审视每一位共事者的同行之旅,心中升起的是温润和坚韧,还有未悟尽和写不完的大东软启示录。
2012年:一训四风及校徽发布会,在对东软文化的感悟和梳理中明确品牌工作的底色
行文至此,并未刻意构思雕琢,完全是内心的一种自然流淌。见字如面,只希望把最真的一面呈现,以此作为给大东软和这里每一个人的真挚祝福。
作者简介
王双,2005年-2019年就职于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品牌发展部,先后担任品牌策划、品牌发展部副部长、党委宣传部部长/品牌发展部部长/校工会副主席。现为品牌顾问,创立以内容驱动为核心的品牌文化工作室。
(本文已被收录到《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建校20周年文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