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混合式教育改革过程中如何发挥教师、学生合力?如何帮助学生适应混改、实现个性化深度学习?本期对话“掌门人”专题栏目,我们邀请到了信息与商务管理学院院长李迎秋。她结合教育趋势和学院特色,表达了她对混合式教育改革的理解。
品牌发展部部长王双就混合式教改采访李迎秋院长
嘉宾介绍
李迎秋,博士,教授,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信息与商务管理学院院长,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美国佐治亚大学公派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服务计算与计算智能、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等。近年来,承担多项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主持或参与多项面向社会的科技服务项目,发表学术研究及教学改革论文20余篇。
1、新技术的发展会拉动产业升级。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深刻地影响着各行各业,高等教育界随之掀起了新工科建设的热潮。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说:“新工科只是开始,我们还要发展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在这场“新X科”建设浪潮中,您觉得如何通过混改持续夯实专业特色?
李迎秋:2017年,由“复旦共识”到“天大行动”再到“北京指南”,高等教育界掀起了新工科建设的热潮。正如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所说:“新工科只是开始”。2018年8月,中办、国办联合发布的文件中提出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我相信在不久的未来,还会提出建设“新管科”,我认为这是必然的。因为在人工智能的时代,会出现需要人人协同、人机协同以及机器人之间的协同才能解决的现实问题,管理的对象、管理的方式、组织的方式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所以管理学科也要与时俱进。
有一种说法,未来很多工作都将被人工智能所替代,比如财务工作。可以预见,未来从事(审计、会计、税务)基础类工作的财务人员会逐步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人工智能系统。虽然人工智能并不能完全替代财务人员,但它逼着我们必须进行转型,分析型、专家型、管理型财务人才将成为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
未来已来,热潮涌动。那我们是被动裹挟其中还是主动拥抱变化?我们的选择毫无疑问是后者。我们学院老师已经深切意识到所面临的挑战,并已经采取行动,如开展新技术学习,老师们在积极更新知识结构,研究新技术对管理学科专业以及课程的影响,前瞻性地进行专业规划。我们学校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相关领域具有较强的专业优势,依托这一优势,未来我们将重点关注商务智能、智慧物流、智能财务管理、大数据人力资源管理、大数据精准营销等方向,并有计划地开展研究和实践。
对于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高校,找准人才培养定位,打造鲜明的人才培养特色至关重要。管理学院一直非常重视专业特色的打造。2005年我们与全球最大的企业管理软件和协同商务解决方案提供商SAP合作,推进SAP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经过十多年建设,学院将特色化的SAP解决方案和商务运营贯穿到各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形成了以SAP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和商务运营为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至今已为社会输送了超过1500名SAP/ERP实施、开发和顾问咨询人才。由于毕业生们在行业内的出色表现,又给学院带来了更多的企业合作伙伴,给学生带来了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形成了良好的校企合作生态环境,有效地保证了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去年在IT就业市场不是很景气的情况下,SAP人才需求仍然非常旺盛,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为例,2018年派往校企实习基地实习的学生占比达到了71%。
正如温校长在今年年初的混合式教育改革专题培训报告会上所说:“混合式教育是数字化时代人才培养的最佳选择,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同步提升,从而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在混合式教改中,我们计划对SAP相关课程和项目进行系统化梳理,系统设计和开发一系列的SAP教学资源,对课上课下进行一体化设计,进一步夯实专业特色。
信息与商务管理学院与文思海辉合作开展SAP项目实习
2、我们了解到信息与商务管理学院从学院到各系都组织召开了不同层面混改研讨会,老师们对混改有怎样的认识?学院的混合式教育改革有怎样的规划?
李迎秋:我认为混改过程中要重点把握资源、平台、教师、学生四个要素。虽然我们的混合式教育改革任务比较紧张,但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再先进的改革理念、模式和方法都要靠每一位老师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混合式教育改革带来的变化不仅体现在学习环境的改变、学习行为的改变、教学方式的改变,更体现在教学理念的转变。如果老师们没有搞清楚为什么改、哪里需要改、怎么改、改成什么样等问题,就盲目采取行动,则会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改革效果也将大打折扣。所以寒假前和开学初,我们在学院层面和各系层面组织了多场专题研讨会。专业带头人、核心课程/项目负责人都结合专业或课程谈了各自对混改的认识、工作规划,并就一些关键问题展开讨论。经过相互交流,老师们对于混改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工作思路也更加清晰。
我们学院的混合式教育改革分为三个层面:
一是学院层面要做好7个专业的统筹规划和支持工作,制定激励措施,激发教师推进混改的积极性。
二是系部层面要做好专业教学改革的总体设计,制定详细计划,合理布局师资力量,做好实施过程的检查和反馈,保证混改的有序推进。
三是我们学院也加大了混合式教育改革在学生中的宣传,努力营造师生共建、共同开展教学改革的局面。
开展混改以来,老师们提出了很多有建设性、可操作性的方法和措施。本学期,部分基础较好的课程已经开始将这些方法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比如,利用信息化工具丰富课前复习、课中知识检测、课后复习预习等教学环节,并实现在线答疑等良性互动;布置个性化作业,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在可选作业范围内选做作业;采用多维度多形式的课程评价体系,在平台的支持下,形成性考核涵盖课前复习、平时随堂测验、小组案例讨论、课中课后答疑、项目上机实操等;丰富终结性考核形式,如包括闭卷考试、大作业、课程论文、上机考试、答辩等多种形式,从多个维度监督学习过程,考核学习效果的达成度;我们还要求教学质量监控委员除了完成基本工作之外,还要深入课堂、发现亮点,把这些经验总结成“最佳实践”,放在平台上进行共享。
3、您觉得学生在混合式教育改革中需要进行怎样的调整才能适应混合式教育改革、取得比较好的学习效果?
李迎秋:混合式教育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出了较高要求,学生要在课前、课后利用线上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实际上所有课程全面推进混改后,学生的学习任务会比以前有所加重。
如何帮助学生适应混改?我想要先谈谈教师。首先教师在线上资源内容、形式上要把握好,不仅要有新意、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还要做到循序渐进,让学生有一个逐步接受的过程,这样学生的学习才不至于半途而废。另外,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线上的学习情况,不仅要做好线上的答疑及考核,还要兼顾线下课堂的指导与评价。
对于学生来说,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从学生进入大学后的第一堂课就需要开始强化自主学习的意识,让学生适应混合式学习方式,逐渐养成习惯;
二是专业教师要向学生阐述每门课程的重要性、学习方法以及课程与未来就业的关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要大力宣传展示学生的优秀实践成果,让学生们看到学习的直观效果,激发学习动机;
四要建立贯穿学习全程的、多维度多形式的考核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的驱动力。
另外,在教改实施过程中,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反应。比如,让学生参与部分混改课程设计,通过班导师指导、学生座谈、个别交流等形式倾听学生的声音、了解学生的想法,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
2019年4月11日,信息与商务管理学院与中远海运集装箱运输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开展第二届“中远订单班”
4、您期待学院通过混合式教育改革实现怎样的改变?
李迎秋:在教育领域里的任何改革,我认为最终的目的就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于混合式教育改革,具体说要实现两个方面的变化:
一是深化“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混合式教育能够把传统教学方式和在线学习的优势进行深度融合,更好地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
二是促使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混合式教育“混”的方式有很多,可以是不同层面的混合:比如小到一个课堂活动、一门课的混合,大到一类专业课程的混合;也可以是不同类型的混合,包括多种考试方法的混合、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混合、多种教学资源的混合、多种教学内容的混合等。
借助学校提供的技术平台和资源,学生可以从单一学习模式中跳出来,能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进行混合学习,能够在多次学习实践中找到规律,发现最适合自己的最为简单、直接和专注的学习模式,从而达到个性化的深度学习。这也是我所期待的混合式教育改革为人才培养带来的改变。